岩浆岩与变质岩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吴其林 刘大伟 侯莹玲 孙同文 王岩泉 于俊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关键词] 岩浆岩与变质岩;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勘探开发创新创业教学建设团队项目(TDPY201941)
[作者简介]吴其林(1982-),男,汉族,四川泸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地质学与地震沉积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Wu Qilin, Liu Dawei, Hou Yingling, Sun Tongwen, Wang Yanquan, Yu Junfeng
(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China)
Keywords: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一、前言
关于岩浆岩与变质岩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有较多学者,如赖绍聪等(2004)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验设施、教考分离、教师队伍和导师制下的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陶继华等(2017)利用教学大纲、教学平台、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推动岩浆岩岩石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刘洋等(2018)尝试利用问题教学法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刘磊等(2019)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理清岩浆岩岩石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刘东娜等(2019)通过学习对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岩浆岩与变质岩》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体会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学方法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优势。
二、课程内容设置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安排《岩浆岩与变质岩》这门课程,以理论课和实验课、实践课并行的方式开展。《岩浆岩与变质岩》课程双体系并轨的模式进行的课程内容设置,理论课时为32学时,实验、实践课时为24学时。理论课选用肖渊甫等(2017)编写的《岩石学简明教程》(第四版)作为教学教材,同时将桑康隆、马昌前(2012)编写的《岩石学》、赖绍聪(2016)编写的《岩浆岩岩石学》(第二版)和程素华、游振东(2016)编写的《变质岩岩石学》作为参考用书,每周安排两次课(4个学时)。岩浆岩岩石学安排理论课22学时,主要从岩浆岩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共生组合、分类命名、成因机制与矿产的关系进行讲授;变质岩岩石学理论学时为8学时,注重变质作用、变质类型、变质作用条件,以及矿产与地壳演化发展等内容进行讲授;剩余2学时对《岩浆岩与变质岩》进行总复习。实验实践课程未直接选用教材,而是教学团队通过整合桑康隆等(2011)编写的《岩石学实习指导书》、赖绍聪(2017)编写的《岩浆岩岩石学课程教学设计》、杜海洋(2012)出版的《广东地质新论》等相关的参考用书作为指导思想安排实验实践课程,实验课为20学时,实践课安排4学时。实验课、实践课在理论课开课约三周后进行,每周4学时。本专业实践课目前安排在茂名古玩城进行,通过古玩城各种变质岩系列玉石(如广东茂名本地的高凉彩玉、福建寿山石、新疆和田玉)、火山岩观赏石和建材(花岗岩地板)、陨石等观察学习,引发学生对《岩浆岩与变质岩》实用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考。实验课为20学时,岩浆岩标本鉴定(6课时)、变质岩标本鉴定(4课时)、岩浆岩各岩类薄片鉴定(6学时)和变质岩薄片鉴定(4学时)。
三、师资队伍配备
《岩浆岩与变质岩》教学团队由5人组成,包括3名副教授、1名讲师和1名实验员组成,年龄均在35岁左右,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进取精神。团队成员中4人具有博士学历,1人为硕士学历,三名博士来自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一名博士来自于构造地质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和互补性。
四、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一)知识点重构教学
长期以来,《岩浆岩与变质岩》的理论教学从早期的板书到现代的多媒体PPT教学。PPT教学的优势在于多媒体形式表达,较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概念、方法,将课本上众多知识点集中于一体。而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4G甚至5G时代的到来,很多信息很容易从百度和其他网络方式获得,“照本宣科”式的PPT电灌模式显然已经落后,急需对现有知识进行梳理,让重点知识点、一般知识点区别对待,重点知识点放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前15分钟,一般知识点放在16-30分钟,其他知识点作为课中自习和课后学习进行。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非常重要的形式,关键是有效的组织和实施。
(三)慕课结合条件下的翻转课堂探索
中国大学慕课(MOOC)是目前网络重要学习资源,也是学生学习较为灵活的方式,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支撑平台。本教学团队尝试将一些难度不高的课程内容,利用中国大学MOOC的手机APP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主要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
五、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成绩评定是一门课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常规的成绩给定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只是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有所不同,如10%、20%、30%等,重视过程考核还不够,本课程的理论课在沿用经典的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模式的同时,重视过程成绩控制。30%的平时成绩中,10%给予上课考勤、上课表现;20%放在每次作业考核。实践、实验课成绩和理论课分开,作为单独考核给分,总分为100分,40%是平时成绩,60%为实验报告。
六、结语
(1)通过借鉴兄弟院校和国外同类高校的《岩浆岩与变质岩》课程建设经验,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本课程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本课程的建设仍需完善,如实践课程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周边有利岩浆岩出露区高质量完成实践课程。
(3)通过不同年级教学效果分析,进一步磨合、优化、完善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渊甫,郑荣才,邓江红.岩石学简明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
[2] 赖绍聪.“岩石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03):58-60.
[3] 陶继华,曹俊,王安东,赖小东.“岩浆岩石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以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4):391-393.
[4] 孙洋.问题教学法在《岩浆岩与变质岩石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08-109.
[5] 刘磊,胡荣国,时毓,刘希军.浅议“岩浆岩岩石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08-209.
[6] 刘东娜,谢晋强,房晓红,龙建辉.昆士兰大学《岩浆岩与变质岩》地质矿业课程教学特点与启示[J].中国金属通报,2019(06):294-295.